2009/12/6-2010/1/3 鄭淑汝創作展「境土」



用一種捕捉當下的靈動,一個簡單的形 ,一個色蘊 ,一道筆觸 ,給以質感上意象 ,這就是美的淨土

展覽名稱:境土
展覽藝術家: 鄭淑汝

展期:2009/12/6-2010/1/3

開幕茶敘12/6(日)15:00

卡五盎(Car5on)在現場



2009/11/29(日)卡五盎(Car5on)在畫廊的現場演出,表演在我們沒有預期之下開始,其中不時有我們熟悉的聲音出現,而當我們想辨識出那是什麼聲音時,下一秒,又是另一個聲音牽引著我們,每個片段都在當下拉出一條思緒或者是一個畫面...》







這是一個現場用電腦、樂器和效果器所製造出來聲音表演,大家可以聽到一些有趣的聲音,以及看見表演者如何製造出這些音樂的,並讓此過程在這個空白的盒子中發生......

關於 卡五盎 及其 聲音的探索:


卡五盎(Car5on)的創作議題主要圍繞在曲式、節拍、架構、樂器角色的置換方面的試驗,矛盾元素的交疊、對於 "歌曲" 這個概念的探討、實驗聲響與影像的混沌領域探索!

卡五盎部落格 http://car5on.blogspot.com

卡五盎 - Last.FM http://cn.last.fm/music/Car5on





演出時間:2009/11/29(日)晚上七點半


地點:畫廊the GALLERY
(自由入場,演出時間約60分鐘,請大家準時入場)

豐玉藥局︱林仁達 HARRYS DRUG STORE

作者概述

創作【豐玉藥局】的起點是對父母信件的摹寫。

高三考大學那年,父母離婚了。我猛然發現到對同樣是作為「人」的父母的陌生,自己不過參與了他們人生的某個局部,而那些未能參與的彷彿掏空了,感到和父母時間的斷裂,由此產生了龐大的疏離感,於是對自己也陌生了起來。藉由摹寫學生時代父親給母親的信,我希望讓某些已經相當遙遠或陌生的時光重新回到體內。-2005.6

2005年開始陸續拍攝了《海事》、《文貴》、《珊瑚》三部錄影作品。總體的來說,【豐玉藥局】的三件作品是對「時光」這件事情的階段性感受過程,時光並非歷史,也沒有脈絡,無論是看向過去,現在或者未來,那都是一種無可取代,近距離,肉身搏鬥的真實經驗。
2009年的展覽計劃中,我將這三部影片分別安置在三個不同的展場。台北與高雄展場構成了起點與終點相互循環的座標。而串起這個循環的「船場」彷彿幽靈,在遙遠未知的海域使記憶緩緩從一個時光移動到另外一個時光。



文貴 2008
展場: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 展期:9/26~10/18 , 2009

影像和身體的姿勢不是企圖回到場所遙遠的過去,影像不承載過往龐大的回憶和聲響,它只是如同一盞照亮幽暗場所和歷史的燈,用緩慢和平滑的光線去探究深刻而直覺的真實,並在深切的凝視中成為一個沒有時間、空間及記憶的世界。
時間開展於眼前明亮細膩的現實,解放在身體中沉積的無數記憶和場所。但這不代表對過往的
迴避,而是家不再只是盛裝記憶的容器,它有著解放過去和未來的能力。四方形的影像在時光的挪移中如同一個沒有玻璃的窗口,飄進了無數古老和嶄新的塵埃,落地時同樣發出柔軟而真實的聲響。


珊瑚 2008-2009
展場:畫廊the Gallery 展期:9/20~10/21 , 2009

去年夏天的某個夜晚,珊瑚潭的夜空徹夜閃電,我們看著閃電睡著了。在乾燥而遙遠的雷聲中,彷彿在夢裡看到過去無數的「一天」隱身在閃電的光。
作品裡穿插了四個事件,第一個事件,今年春天我在嘉南村發現八田與一荒廢已久的故居,在傾頹的木作房子裡,散落著形狀奇妙的石頭,我在夏天來臨前,把這裡當做秘密基地。第二個事件,我的朋友在溢洪道上騎一台被棄置的dahon摺疊式腳踏車,溢洪道盡頭有一顆盛開的鳳凰樹。第三個事件,我在天壇拍攝父親二十五歲時,穿著白色襯衫的背影。第四個事件,我在進水口旁朝辯天島的方向射出哈吉.瓦旦製作的箭。
珊瑚潭是集合舊夢的場所,在現實的空氣中暈染著一層淡淡的白光,四個事件所凝聚的,是透過這層白光而與過去和未來緊緊相繫的力量。














豐玉藥局│林仁達




豐玉藥局│林仁達





the Gallery 畫廊 藝術家導覽: 9.20(Sun) 15:00 ~ 20:00
二–五 14:00 - 22:00 六–日 13:00 - 23:00
80049 台灣 高雄市中正四路71號(交自立二路)
886-7-2815025
Email:massart.gallery@gmail.com
massart-gallery.blogspot.com
交通: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2 號出口 步行約兩分鐘

MRT Site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下實驗‧創意秀場
每日11:00-20:00│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 B30/32/34
02-25523721
http://www.mocataipei.org.tw


POSTO Maru 後地方丸
台北淡水漁人碼頭(9.28)à宜蘭南方澳漁港(9.28-9.29)à花蓮石梯漁港(9.29-10.1)à台南安平漁港(10.1-10.3)à新竹南寮漁港(10.3-10.4)à台北淡水漁人碼頭(10.4)│靠岸播映



LIN Jin-Da <Harry's Drug Store>





the Gallery Artist Tour: 9.20(Sun) 15:00 ~ 20:00
Opening hours: Tue-Fri 14:00 - 22:00 Sat-Sun 13:00 - 23:00
Address:80049 No.71 Chung-Cheng 4th. Rd. Kaohsiung Taiwan
Tel:886-7-2815025
Email: massart.gallery@gmail.com
Official Blog:http://massart-gallery.blogspot.com/







MRT Site
MOCA studio
Mon-SUn 11:00-20:00
Taipei Metro ZhongShang Underground B30/32/34
02-25523721
http://www.mocataipei.org.tw




POSTO Maru
Route: Tamshi Fishers' Wharf (28/9)àYilan Nanfangau Fish Harbor (28/9-29/9)àHualien Shihti Harbor (29/9-1/10)àTainan Anping Harbor (1/10-3/10)àHsinchu Nanliao Harbor (3/10-4/10) àTamshi Fishers' Wharf (4/10)



熱島神經nerve of a hot island/Heidi Yip Solo Exhibition

熱島神經nerve of a hot island/Heidi Yip Solo Exhibition
展期 08/29(六)-09/16(三)

開幕  08/29(六)07:30PM

2009/8/8-8/23童叟無欺 –何信旺個展

本次展覽主要
展出何信旺的水墨、書法作品,展出作品的形式上包含扇子、冊頁等不同形式的創作,1975年何信旺在台灣苗栗出生,他的創作涉及了書法、水墨、篆刻以及油彩,其作品提供我們對書法、水墨甚至是油彩作品一些嶄新的樣貌。通常,當我們面對作品,一開始也許會問:他的風格主要承師於誰?作品的內容是什麼?或許,透過他作品帶來的另一種可能是關於寫字本身、書寫本身以致於繪畫本身對我們自身的意義是什麼?

不管您對書法水墨作品是否有一定的認識或興趣,或者從小就抗拒書法,都歡迎有機會可以來畫廊參觀何信旺的字以及他的畫。
-----------------------------------------------------------------------------------------------
何信旺
生於苗栗
國立藝術學院系美術系油畫組畢業
2005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創碩士班油畫組畢業

展覽

1999 背叛 中銘藝術中心 聯展
2003 金剛無敵-錢久閒 皇冠藝文中心 聯展
2004 空間提限 也趣藝廊 聯展
華山論劍藝術家博覽會 聯展
2005 繪畫的意識空間 南北畫廊 個展
2006 菩提釋代 一票人票畫空間 個展
古木奇石 一票人票畫空間 聯展
隨時有風扇畫展 一票人票畫空間 聯展
2007 雲且留住 一票人票畫空間 聯展
藝術好傑 關渡美術館 聯展
縭漵與隆野村夫 meil的店 聯展
第四屆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 聯展
2008 書展舒 一票人票畫空間 聯展
中國時報 誇圖世代 發表
北京長店基地 私人駐村
2009 縭漵與海蒂 meil的店 聯展
月光光心慌慌 vt非常廟 聯展
彷彿 布查當代藝術空間 聯展

飄浮不等於飛翔之飛人氣球

文/顏維萱
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二十日

要從何說起呢?這樣一說要說個好久。
不然,就從我面前窗外驟然下起的大雨開始說起好。在台北住久了,應該是要對突如其來的大雨或者一天到晚的陰天感到習慣的,但是就是不能。這種雨,限制了我的行動,抑制了想奔放的心情。
升大學那年,我與高雄市結緣,開啟了我創作上熱情奔放的四年啟蒙生活。這四年算是我的藝術幼稚園時期。

我會把小時候畫畫、捏陶當成自然成長的學步時期。(高中在台北上美術如同補習,我暫時不列入藝術養成,而是一個發現原來我真的這麼會畫的認知而已。)進入高師大美術系是極為幸福,現在回想起來都有一種甜甜的味道。剛滿十八歲,對人生充滿幻想與期待,加上初次離鄉背景與衣裙來自台灣各地的朋友一同生活,學習,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睡在一起;撇開一些大大小小細微的劇烈的情緒波動與創作上的“難題“之外,我的每一天都是有趣而且令人期待!當時對人生的熱情與創作上的自由感受,都來自於對自我的信念。信念昇華了我,我不害怕也不擔心未來。

那一股支撐著我,使我飄浮的,就是這個信念。

這信念讓我想做什麼做什麼,想畫畫趣話,想表演想弄展覽,在中庭辦桌,跟朋友吵架打球叫囂生氣開懷大笑都可以,因為相信自己(或者也控制不了),所以做什麼都好。當然,所小範圍到創作上,那種自由到放縱程度也來自於這作風。再縮小範圍一些到繪畫上,我創作的內容主題來源也多來自情緒。

情緒起伏不定或者無法控制是普遍朋友對我的深刻印象。

要說這些情緒哪裡來,我也說不上來,或者說,我不願意透露。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的情緒何時轉折還挺難預測。大學時期畫畫的時候,亦是如此。
靠那股信念與爆發力,我被自己嚇著過許多次。
怎麼做出來的?不,是怎麼可以對於當時的創作如此放心?大膽呈現不怕羞,大聲吆喝狂妄不羈!

但是驚歎號用久了會累。
要再這樣飄浮: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支撐著移動,久了會迷失方向。

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表現自我,逃避現實又可以開闢一片天的能力。畫圖的的確確是一種能力。我曾經凜暗自驕傲,但為何“暗自“,因為其實,我不認為畫畫有多了不得。其實我真的是去年才開始懂得何謂油畫。Drawing 和 Painting是不同的,到了去年才有的認知。
-----------------------------------------------------------------------------------------------
民國九十八年七月十五日

我可以說很多,也可以選擇不要再說那麼多話。
* * *
展覽從五號開幕之後,留在高雄玩耍幾天。
以我這次外來人的身份帶著外來的朋友,我們很開心的騎著高雄市的公共腳踏車,閃耀著它綠色的光輝來去高雄好吃好玩的地方。三天下來,我們沒有遇見第三台給人騎著的公共腳踏車。更有意思的是,路邊的阿姨阿,阿伯都會放慢速度看著我們的坐騎。我只要一發現有人緩緩跟在車旁就會轉頭對他們微笑。四幕交會一下之後,友善的會緩緩跟車並且問一問租車的方式阿,價錢阿等等。待我們回答完後,往往都是一種代替了市府榮耀的宣傳了一番之感,非常榮幸的給予更大的笑容,而問的阿姨叔叔也都會給予認同的點點頭說:〝不錯歐!“ 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市政府的腳踏車格外的亮眼,加上又有市府加持,騎在馬路車陣之中,我都倍感安全,受到保護一般。

當然,很明顯的我們兩個就給貼上了觀光客的標籤。可別小看我這個觀光客,我可是在這裡打滾四年的人ㄟ!
* * *
今天選擇說了這些話。
------------------------------------------------------------------------------------------------

這幾天就這樣睡覺到近中午,
今天去圖書館找了資料,找一些維多力亞時代的一些建築,室內設計,服裝,擺飾。
或許這讓我覺得像是在督促自己工作,但是去圖書館的三個小時,一個多小時是趴在桌上睡覺的。

如何讓自己頭腦營養一點,有建設一點?

這些繁雜的設計擺設真的是很符合我夢中納股
奇異。

比如說某個凹進去的黑暗角落可以被機關打開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這幾天,又開始在想自己未來到底要做什麼。做動畫師,去動畫公司上班是工作。一個我願意做的工作,但是我心底其實透露著自己的懶惰,或者,認為純藝術界才是我寄生的地方。

說不定,此時我有了個嬰兒,我就會為了她去做任何一樣工作,當一個能夠承擔事情的媽媽。

想做媽媽很久了。似乎這也是一個可以賴在家裡的方式,在家裡有一份工作就是照顧自己的孩子。這種想法很可怕吧,以什麼養這個小孩?我覺得我要不是當一個超級年輕的媽媽要不就是當個獨居老女人。

獨居老女人擁有的條件我覺得我差不多都備齊了。無神的雙眼,肥腫的肚皮,花花的睡褲與Hello Kitty的紅色睡袍,加上半夜容易睡不著,肩膀與神經緊繃,預感壞事將來臨…等等。偶爾可以走到冰箱前打開讓冰冷的光線照亮一下窗簾緊閉的室內,拿出開了一半的餅乾與發霉的起司,走回床邊右手抓抓屁股。

是否,我會輕輕,飄上雲端?

漂浮與飛翔是不同的。Floating is different from flying.

民國九十七年一月十七
----------------------------------------------------------------------------------------------
飄浮不等於飛翔之飛人氣球

超人用飛的,不用飄的。
小鳥用飛的,拍打翅膀使自己騰空。
飛碟用飄的;
變魔術是將人飄起來。
靈魂出竅是飄出來的;死亡的感覺是,輕飄飄。
沒有自我控制的人,飄;OD的人飄。
幻想的人飄,實際的人飛。
性愛高潮的人飄。

發高燒到一種程度,
躺在厚重的棉被裡卻懸空著。
酒醉是沈重,不飄。

分辨飄浮與飛翔像分辨死亡與活著,
我說我是飄浮著的。我的人物是飄浮著的。
整個城市拔根而起飄上空中,雪下不來卻一直往上抽。
吃進去的豆腐貼著上胃壁,上沖的胃酸細細侵蝕著,
我的雙手雙腳已經騰空但是,
頭髮綁住桌腳成了飛人氣球。

飄浮有幾個層次:一,被無名的力量上拖,二,飄浮於一定水平,三,能夠自由移動。

移動時可以不慌不忙,毫不費力,懶散又搖滾,充滿生命力卻以壞掉三分之二以上的肝呼吸。

我說肝不會呼吸,是肺。

吸的飽滿可以飄浮,但這種是最爛的方式。

我說我要輕輕搖擺,就可以慢慢浮起來。
眼皮不用張開一些便可以瀏覽所有,
手肘不需要外張一點就可以拉攏勢力。

飄浮不同於飛翔就是,
集合所有懶惰卻又一心想成功人的信念所發出的murmur..

我的murmur..
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二十

Floating is Different From Flying by Robin Dluzen



飄浮不等於飛翔 龔意淳 譯

Thelonious Monk說:「藝術無界限。」
顏的畫作在各層面皆超越了界限,
毫無緊張感、和諧地飄浮著。
在這些畫作中,
時間、顏色、空間、輪廓、象徵、素材,
全都唾手可得。
全然地開放。
那麼,為何顏的畫作大量地呈現同時又有所保留,
勾引出觀賞者探索的欲望?
「飄浮不等於飛翔」
如同我們經歷的似乎只是片段,
一個場景,富含太多某種難以解讀的寓意。
她似乎一下子展示給我們太多、將我們淹沒,
但事實上,我們只接觸了一小部分。
William S. Burroughs說:「我的一字一句都是自己的故事,便如一部小說。」
這會是相同的情形嗎?顏是否透露了全部,但又因
敘述式作品的偽裝而模糊?
或者
也許她展現給我們的是有點Kafka式的風格:號稱有寓意,但最終卻
發現毫無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藝術家的任性。
或許這些故事僅僅是一場奢華的嘻耍喧鬧,透過顏料和畫布呈現的比喻。
一種Ensor式的幻想 - 我們都明白,最後
所謂的”寓意”僅是一場虛構,真正存在的只有藝術家本身。
一方面認為顏呈現給我們的是可解讀的真相,一方面又覺得
一切都只是畫作、別無其他,思緒在兩種可能間搖擺著。
透過Kafka、Ensor、Monk和Burroughs的混雜融合,
我們面對的是虛假的道德觀和放縱的幻想,
沒有界限,和虛構的真理。
Robin A. Dluzen
2009年五月

Banana Project

請點連結觀看
顏維萱Vicky Yen Weihsuane的動畫

The GALLERY七月份展訊/飄浮不等於飛翔-顏維萱個展Floating is Different From Flying-Wei-Hsuan Vicky Yen solo exhibition



有誰不曾認為藝術家是追求自由的?自由、不受約定、跳脫常軌常常被用來定義藝術家,因此,當我們喜歡作品之餘,可能真正打從心裡欽佩的是藝術家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甚至希望能被感染或是明白地被告知更多明確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意義。

認識顏維萱的最初印象,是畫畫,而且是屬於隨性、自由揮灑的,然而,如果只是用自由二字來形容她的作品,充其量也只是方便於她作品風格上的歸類,並無法真正觸碰到她如此熱愛畫畫的動力以及為它所做的努力,最後可以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1984年出生,在準備繼續研讀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所的暑假,舉辦第一次個展,選擇在台灣高雄,雖然是第一次個展,其實,很早之前她便有策劃或召集不同類型的聯展經驗,其中,有些是主題性的展覽,有些則是和劇場表演有關,大致上說來,她是一個喜歡和其他人有不一樣合作機會的創作者,過程中,看似豐富多變、好玩、有新意的合作,事實上,一直以來,她總是帶著莫忘初衷的態度。對她來說,讓自己投入在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並不代表自己能夠真正掌握這一切,因此企圖心促使她對自由有更細膩的定義和期待,尤其,在多方面嘗試之後,回到畫畫,她的作品通常可以將我們帶到一個輕鬆自由的地方,同時,也讓人在那裡感到一些緊張和不安,尤其,在她畫中一些無法連貫的線條和顏色與顏色之間不安全的界線,表現出來的可能早已脫離她主要想要陳述的故事,在畫中,因為故事情節的削弱,反而凸顯了更為單純的感動_顏料,製造了讓人驚豔的美感。

在不同的情緒下產生不一樣的筆觸,在不同色彩之間的接縫、衝突、融合之間,可以慢慢仔細搜尋吸引自己的某一塊,當我們在觀看作品時,說不出自己為什麼喜歡總是常發生的,就好像單純顏料的表現也無法講出大家都知曉的故事情節,不可否認的是_迷人的顏料變化提供給我們自己產生想像的自由空間。

這次個展中,許多平面繪畫作品充分表現了類似於漂浮的狀態,這種狀態的模糊不清可能是連作者自己在過程中也不斷提出質疑或問號的,過去,她曾嘗試用文字或者講話的方式陳述她的理念,企圖讓這些像飄浮般的自由感覺更清晰些,但文字或語言總是限制了畫面中的大部分,然而,顏維萱似乎找到了目前她認為較合適的方式,用動畫來表達畫畫,對顏維萱來說,自己可控制的飛翔將是她下個階段期望的自由。

表現並不完全等同於表達;漂浮也不等於飛翔。

Jan
----------------------------------------------------------------------------------------

展出時間: 07/05(日)-07/29(三)
開幕茶敘:07/18(六) 7:00pm
展出地點:the GALLERY
展覽活動:大家一起玩動畫-
藝術家顏維萱將以日常生活為取材,配合無限的想像力,以動畫的方式和大人小孩們一起分享製作動畫的樂趣!
活動時間:07/19(日)01:00-03:00pm
活動地點:the GALLERY
參加方式:自由入場(請準時入場)

許尹齡__源自傷悲,顫慄,暴力與愛的相悖的美學
BEAUTY AS THE PARADOX IN SADNESS, THRILLER, VIOLENCE AND LOVE

16 JUNE 2009


當一位藝術家必須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並生而在其環境中扮演某種角色時,常伴隨著一種悲劇性。那其實與一隻本來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突然而長期地被囚禁在籠子裡,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康德(I. kant)在「何謂啟蒙」(What is enlightenment?)一文中曾提到,其實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與意志以自己的思考作為自己存在的原則。的確,多數人都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與判斷-甚至拒絕去感覺與判斷,矇矓模糊地企圖以對自我個體性的割閹,去換取得一種存在上的方便的社會性-或說社會性的方便。而倘若這樣的事實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人的身旁時,通常我們就難免要產生出一種矛盾,那就是-我們所愛的人同時也是令我們產生出許多疑惑與困頓的對象(-而且那通常是複雜到無以名狀的)。

在台灣,由於這一、二十年來的社會與教育系統的演化,新世代(以1970-1980出生之世代為例)的青年常常與其原生家庭在一些價值觀與對存在的感受上,有著極大的差異與矛盾。而這些差異與矛盾無論表面化與否,一種莫名的距離感與空虛感常瀰漫在家庭之中。

許尹齡的作品-無論是多年前或最新的系列,其中對以上議題的探討與表達,是誠實而堅強的。雖然在第一眼我們常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頗為強烈的乖離、悲傷或帶些沉默的暴力的氛圍,然而我想那決非一種無病呻吟或自我分裂式的偽議題的賣弄。相反地,在她那透徹、堅定、紀錄性的作品裡,我看見一位有著極大的愛的力量的女孩子,以如此的方式,同時做到對自己的感受上的誠實與對家的不離不棄。

不只是令人動容,我會說那是令人尊敬的。

這隻原本可以自由的鳥,以自己的意志抉擇了停留,與自己的宿命同在,而非我們印象中的一些青年藝術家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投入一種所謂波西米亞的存在方式。然而也許就如同哥德所言:「救贖只存在於有限之中」。我相信許尹齡將會找到在她自己生命中穩穩站立的態度,以及翱翔的方法。


Cain Chang

-------------------------------------------------------------------

他們等待著什麼呢? - 談許尹齡作品中的人物


許尹齡的作品,時常出現幾個五官不容易辨識的人物,這些人物看起來像是被畫家穿插或者裝進這整個被空間佈滿的畫布,而作品中的每個不同空間主要是由筆直的直線和平塗的色塊所構成,許尹齡對這些空間的掌握及表現方式,常常是她作品吸引我們第一眼的主要關鍵。

房間、病房、餐廳、教室、樓梯間…等等,這些看起來寧靜的空間常是她選擇出現在畫中的場景,然而,這些場景,不就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其中的地方嗎?是的,它們有什麼特別的嗎?除了室內設計師會為了實用性的考量之外,多數畫家通常會運用自己的線條來描繪這些場景,即使它們在現實中應該是筆直、合乎比例的線,多半也不會拿尺或者一些輔助工具來作畫,除非本身就要求寫實的畫家,但在尹齡的畫作中,每個線條和色塊幾乎都使用輔助工具來讓那些細節看起來合乎寫實,但她所傳達明顯的意圖絕非像照片或是真實場景那般逼真,因為,還是能看見一些屬於她個人情感的痕跡,當然,一開始迷人之處還是在於畫面上的色彩,還有在質感處理上的細膩。

但,夾藏在每個看似合理的中,隱約透露著不安,尤其仔細觀看,將發現一些不那麼銳利的鉛筆線條,或是較鬆懈、不穩定的筆觸存在她的畫面裡,而這些不安,正巧多半出現在人物的表現上,相對於其他銳利、平整的表現方式,面對其中一些人物鬆懈、解放的線條及著色,許尹齡對畫中人物是否有著更難以描述的狀態呢?

就那些看起來好像合乎人體比例的人物輪廓,仔細一看,通常也是難以辨識他們每個人的身分的,這樣的特質,喚起我們對某些跟超現實有關作品的印象。
例如義大利畫家基里柯(de Chirico1888-1978)的作品,我們時常容易陷入在他作品中的奇異氛圍之中,存在在基里柯作品裡好像被刻意安排的空間中,寧靜裡預示著一種即將發生什麼事情的不安,然而在表現人物的情感方面,有些時候也只是影子,那樣的效果就如雕像般凝固的永恆狀態,因為人物五官容易勾起我們的判斷,而減少感受。相對的,在許尹齡的作品中我們是否也嗅出一種雕像之外的氛圍呢?

從對人物五官的掩飾模糊,剩下一些柔軟的線條筆觸來表現動作、體態、姿勢表現隱誨的情愫,他們似乎被設定在這些既定的空間中被我們觀看著_他們正等待著什麼呢?。

或許,這是我在許尹齡作品迷人的表層下,想更進一步閱讀及思索的,對我而言,那像是在這靜謐空間裡終於有機會得以鬆脫的狀態。每個人面對環境所投射的反應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是無動於衷,有人可能很強烈,那麼許尹齡作品中的人物呢?

Jan





-------------------------------------------------------------------------------------------------
蛙式大人-許尹齡個展
The Breast Stroke -Hsu Yin-Ling Solo Exhibition
展期:6/17-6/30
開幕:6/17/07:30pm
地點:畫廊the GALLERY

當期展覽6/17-6/30蛙式大人-許尹齡個展 The Breast Stroke -Hsu Yin-Ling Solo Exhibition

還記得嗎?今年過年的時候,在桔力展中,許尹齡以非常幽默的方式呈現她個人對過年的感覺,她在四件小小的厚紙板上,利用精細鉛筆線條,以及佈滿時間刻痕的塗色,表現出耐人尋味的氣質,然而,在這些看似平靜的室內空間中,讓人忍不住注意到的是,出現在畫中某些角落,好像不太想被發現,卻不小心露出馬腳的小人物。許尹齡描述這件作品時說:"我的作品可能第一眼桔子的印象不是那麼明顯 ,不過它的名稱叫做 LUCKY IN ANYWHERE,就像小時候玩的傑利在哪裡那樣~吉子躲在任何地方 "

〈LUCKY IN ANYWHERE 〉
〝我找到你了,吉利〞,許尹齡,2009



許尹齡Hsu Yin-Ling,1987年屏東出生,高中到高雄來唸書,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今年即將畢業,對藝術創作表現的方式非常獨特,也很細膩,有質感,她的作品不是用強烈的手法來刺激我們的目光,但卻常常讓人過目不忘,對許多人來說,欣賞她的作品是種享受,而循序漸進地閱讀她作品中的內涵,則隱隱地挑起埋藏在你我內心底層一些瘋狂、淘氣、乖誕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埋藏在她畫中完整無瑕的社會環境之中。

她以一個社會現象的觀察者,將散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表面上看起來正常的現象,一同拼湊在這些畫作中_帶著一點瘋狂的意味,同時也隱約揭示了那些潛伏在這一切平靜之中的不安及焦慮。

6/17-6/30 邀請大家到畫廊欣賞她的作品,此外6/17(三)晚上七點半展覽開幕時,尹齡也將到畫廊和大家見面,同時間,今年也即將畢業於中山劇場藝術系的 周書伃、 廖穗伶 、張文忠三人將以肢體表演的方式演出 "無聲絮語 Murmuring In Silence" ,他們年紀相當,雖然都是藝術相關的年輕創作者,一個是平面繪畫,一個是劇場表演,展現了他們對彼此不同領域的好奇,以及對創作積極想嘗試和接觸還有發表的熱情,6/17星期三晚上想感受他們活力的朋友,歡迎約你的朋友們一同來參與!!


無聲絮語Murmuring In Silence

「你可以來看戲!」-無聲絮語

不管你是否正進行著一場戀愛,還是懷念著某段戀情,或是對戀愛有著什麼樣的憧憬,對一些人來說愛情是全部,對另一些人來說愛情無所不在,又是否有人對愛情感到無色無味?假使,我們發覺自己在每個不同的階段中,對愛情的認知是不斷改變的,這也許意味著人對愛情的感知總是敏銳的。

廖穗伶、周書伃、張文忠三位演出者,用身體表現他們各自碰到愛情的反應,在這場表演中,類似舞蹈表演,卻少了技巧精湛的舞姿;像是實驗劇團的演出,看起來卻也十分簡單明瞭,如果問他們這到底是什麼表演呢?或到底為什麼而表演呢?他們總是說:「你可以來看戲!」言下之意:別想這麼多,就是來看一場戲!(來看戲吧!)

女孩子刷睫毛膏的重複動作,滲入她們對愛情的等待與期待,男子高談論闊時所伴隨的手勢,那雙厚實的手同時也賦予愛情溫度與力量。這場戲由演出者和編舞者拾起這些我們每天就在做的動作,三人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構思、了解、演練、放下,希望能夠以近距離的方式演出,帶給晚上來看戲的我們,約三十分鐘的-無聲絮語。


-----------------------------------------------------------------------------------------------




無聲絮語
Murmuring In Silence


演出者:

周書伃

廖穗伶

張文忠


此時,從自己房間的窗戶向外望,隔著一片玻璃,不經意看見對面透出燈光的房間內,有人不停地在說話,是在跟誰說話呢?跟情人嗎?還是一隻狗?還是自言自語呢?

6/17 8:00PM、6/18 7:30PM

演出時間約30分鐘


地點:畫廊


---------------------------------------------------------------------------------------

觀眾有話要說:

我覺得無聲絮語像是放在白盒子裡一塊簡單的海綿蛋糕,廖穗伶就是綿密的海綿蛋糕,而周書伃是包覆其中的核桃碎片,那蛋糕的糖粉是張文忠。
  這各有特色的三人中我最喜歡的是廖穗伶,她在這個空間裡確實地活著,無論從我們身旁走過,或是遠遠的自己在牆邊,她的每一個呼吸都像要告訴我們什麼,帶著一種細膩誠懇的姿態,於是我們會很仔細地聽,自然而然地回應她,彼此滋潤。
  周書伃舉手投足間散發著封閉的、孤立的氣息,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她神情漠然地在自己的世界裡動著,也不讓周圍的空氣隨她流動,核桃碎片雖然沒有甚麼明顯的味道,在咀嚼的過程中卻一定會注意到這種口感,周書伃畢竟還是讓人忍不住要看的。
  張文忠開口,讓人期待接著會否向我們訴說他和其他人之間的糾葛,無論是用肢體還是語言,然而這樣的期待卻落空了,我們接著看到的三人沒有據此開頭直接產生交互作用,而是用不帶感情的肢體做著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張文忠帶給我的感受是比較不穩定的,有時看起來像是自己認真在做什麼練習,有時候和場上的其他人產生了確實的交流。糖粉的多寡對蛋糕味道自然會產生影響,有時他沒灑糖粉,有時灑得讓人很有滋味。
  這齣戲看起來只是單純的做出想做的然後擺出來,沒有甚麼特別想說出來的,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三個人的關係沒有發展成一個故事,三個人的交流也有限,時有時無。這個場地很適合這個演出,畫面看起來很簡潔,總的來說這場演出就是一個低卡無負擔的小點心,沒有嚴肅的企圖或深刻的想法,能夠邊喝熱茶邊看就更輕鬆愉快了。



羊兒





閑至喝茶 -高閑至現場表演

閑至喝茶 高閑至現場表演

表演場次
下午茶時間/07/19(日)03:00pm-04:45pm
晚茶時間/07/19(日)08:00pm-09:45pm

(請於表演前十五分鐘入場,中場休息十分鐘)

表演地點
半九十茶屋
”Tea for the last ten miles”Tearoom

參加費用
一人300元
(附一盞茶及茶點一份)


報名方式
即日起採電話預約或現場報名,來電請洽半九十茶屋886-7-2815195
報名人數有限,額滿為止。

閑至畫畫
同時間半九十茶屋將展出拈花微笑-高閑至創作展
展覽時間:07/01(三)-07/31(五)



主辦單位:半九十茶屋(高雄市中正四路71號美麗島站2號出口 886-7-2815195)
協辦單位:畫廊

陳柏豪skyler chen5/29(五)在中央廣播電台RTI的訪談

請點以下網址前往連結網頁,並於網頁左上角處按"Listen"--->"Friday"
歡迎大家線上收聽柏豪skyler的電台訪談:

http://english.rti.org.tw/Others/ProgramSchedule.aspx




展覽預告/ The Breast Stroke蛙式大人-Hsu Yin-Ling's solo exhibition 許尹齡 個展

許尹齡 個展Hsu Yin-Ling's solo exhibition at Gallery gallery
Jun . 17 - 30 , 2009
opening│Jun . 17 pm7:30
特別演出│Jun .17,18 pm7:30 無聲絮語 Murmuring In Silence 周書伃 廖穗伶 張文忠

展覽預告/從過去時光傳來的訊息

從過去時光傳來的訊息-
數位 攝影美學 概念展



彷彿從另一個世界透出來某種眩目的光
一層一層無數個可感知但無從清楚言說的詩意
當快門按下的一瞬
彷彿整個世界陷溺在影像的奇觀之中



本次展出的年輕藝術家們試圖運用多元的角度來賦予攝影截然不同的全新樣貌。結合手工拼貼、立體裝置和數位影像後製等手法,讓攝影有了不一樣的表情;從生活的點滴到對於困頓生命的提問、從敘事的抒情到跳脫的奇想、從往日的緬懷到前衛的跳躍、從靜美的詩意到人間一瞬的匆匆無常。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確切的結束,在過程中找到當下的意義才最重要。


參展藝術家


王俊明/陳湘寧/何慧儀/李辰禧/林冠勳/林家偉/張筱筑/陳泊宏/
陳 毅/湯雅茜/廖心瑋/劉信廷/鄭珮媛/陳怡謹/顏大為/柯欣瑀/
莊永傑/何婉甄/胡郅承/胡敬雍/陳明杰/蔣宛凌/鍾佳倫/陳品易/
莊雅晴/李靜宜/洪苡茜/張介禹/廖致誠/呂佳諺/鄭凱文/吳書瑋/
李文豪/陳厚宇/劉元將/黃旭睿/陳衍良/李元丰/陳育民


策展人/陳育民


協辦單位/實踐大學高雄校區資訊模擬與設計學系


展覽時間/6月6日至6月14日


展覽地點/畫廊 the GALLERY



Back home,and move on
諾曼共和國 / 第一章:模擬的生活
陳柏豪個展
1982年於高雄出生,畢業於中華藝術學校後隻身前往美國深造,一開始學設計,之後在紐約成立個人工作室,他的作品多半以壓克力畫在畫布上為主,此外,也找來自由演員製作影像作品,甚至將作品發展成商品在網路上販售,2006年期間,幾乎每天畫一件作品,並於個人部落格上發表。在他筆下的人物除了讓人感覺到一股憂傷的氣氛外,同時也透露著些許幽默、戲謔之感,不禁讓人聯想到小丑_在歡樂的外表下,總是悲傷的。特別的是,陳柏豪作品看起來應該是讓人感覺悲傷的,卻不儘如此,相信多數人會被他作品獨特的風格所吸引,且願意主動親近他的作品,這或許是因為他的作品容易讓我們和畫中人物產生對話,或者說是一種微妙的投射作用。在他作品中的人們藉著掩飾對現實世界的憤怒或者不認同,建構出一個共合國,雖然,他們都穿戴著相同的帽子、擁有相似的臉龐,在這裡大家好像平等地獲得了保護,但卻因為這樣,未曾真正觸碰到其他人的心,從每個人的神情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總是孤獨的。
「從小,我其實是個在學校不太敢跟別人說話的小孩,只敢在家裡說話,從那時候開始,畫畫對我來說好像可以代替說話,剛到美國,學的是設計與剪接,幾乎比較少畫畫,因為好像在這方面比較少獲得他人的回應,之後我跟著一位在當時候蠻有名氣的插畫家Michael Economy工作,他送我幾本質感很好的素描本,建議我繼續畫畫,我便開始又畫畫,甚至一天畫一幅畫,直到有個挪威室内設計師 Lena Tingstrom在部落格上看到我的作品並且主動連絡我,跟我說她很喜歡我的畫,問我能否將作品賣給她時,那時候心中興起一種難以說出來的認同感。」陳柏豪認為,從小對外在世界的排拒依然跟著他,畫畫則是他最想做也需要做的事,種種的生命歷程,加上之後他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經驗豐富了他的藝術創作,問起他最喜歡的藝術家,他以非常讚賞的語氣說:「Henry Darger!!在他作品中所虛構的一切真是太美了!」
諾曼共合國(Republic of Norman)是陳柏豪為畫中人物所創造的國度,裡面的人物來自北方,深深吸引陳柏豪的正是北方冷冽的感覺。活在諾曼共合國第一章節中的人物,雖然得以在那個國度裡卸妝、鬆懈,卻不停訴說著許多話語_關於那些奇怪的時間或空間及思考自我存在問題..等等,表現出對未來茫然、無力的不確定感,雖然是悲傷的,但至少是個開始,畢竟,這還是第一章。
這次在高雄舉辦個展,對陳柏豪來說是一直以來的夢想,然而對畫廊而言,意義也是相當特別的,十年前他是La Strada步道咖啡館的客人,十年後他是半九十茶屋及畫廊的第一位客人,也因為這樣與他熟識後,促成了這次的合作,希望藉由這個展覽,讓大家看到一個藉由夢想的實現,而且可以走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年輕藝術家。
---------------------------------------------------------------------------------
Back home,and move on
Republic of Norman / Chapter One :Imitation of Life
Skyler Chen Solo Exhibition

Born in Kaohsiung in 1982, Skyler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design after graduating from Chung-Hwa School of Arts. He spent time in Salt Lake City, Utah, further developing his artistic skills. In 2006, he relocated to New York and established his own studio. His main medium is acrylic on canvas, but has also ventured into the fields of video art and sculpture. In 2006, he expanded into the internet and, via his blog, allowed his work to be appreciated by a greater audience. During this time, his output was so prolific that he averaged a painting a day.
The characters found in his paintings illicit not only feelings of melancholy but also joy through the subtle reference to clowns; showing the sadness that goes hand in hand with joy. Even though the tone of his paintings is somber, Skyler's works are more exemplified by his unique and intimate style which allows for a dialogue with his figure paintings. The people in his work try to conceal the anger they feel to the real world and the construct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uniformity created by the hats that they wear and their relatively homogenous visages allow for an egalatarian society with equal access to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nformity disallows closer interpersonal contact and causing them to be lonely.
“ I was a quiet child, too shy to speak with the other children at school and only speaking at home. Painting allowed me to express what I couldn't in words. When I first arr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 focused more on design and editing and painting less so as these disciplines seemed more acceptable to others. After working for the notable illustrator Michael Economy, he sent me a few scetch books and urged me to continue painting. So I started painting again, sometimes up to a painting a day. The Norwegian interior designer Lina Tingstrom discovered my work via my blog and took the iniative to contact me. When she said that she liked my work and asked if she could buy some, it gave me a sense of recognition tha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From an early age, Skyler has stood aside and resisted conforming to the world around him. The urge to paint has driven him and allowed him to experience all the facets of life. His travels around the world have enriched his art, and as said by one of his favorite artists, “Henry Darger! The fiction in his work is really beautiful!”
The Republic of Norman is the fictitious country where Skyler's paintings are set. The people come from the far north, and are reserved as people from cold climates tend to be. “Life in Norman” wa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series and introduced the people of the Republic. Even though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 are free from ornamentation, they are always using the“in between” times and spaces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to their existence. 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feelings of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about the future, they know it is only the beginning and much can still happen.
Exhibiting in Kaohsiung has always been a dream of Skyler's, and this exhibition has special meaning to us since he was a customer at La Strada ten years ago, and ten years later he was the first customer at the Tea For The Last Ten Miles Of Long Journey(半九十) and the GALLERY. Since we are so close to Skyler, we hope to help him realize his dream and help him continue on to the next phase of his life as a young artist.

當攝影展進入夜店:我看黃國彥《光.序曲》攝影展
/摘自"絕色光影"98年5月號第124至125頁/
文/季惠民

不論是否是職業攝影工作者,任何人拿起相機或是攝影機拍照時,不管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之中,都是和光線在打交道。而好的光線創造好的照片,幾乎是在筆者的攝影教學中第一個提到的重點。因此,當攝影創作新銳黃國彥在不久以前告訴我他即將透過《光.序曲》攝影展發表一批作品時,光憑藉著攝影展的文字主題想像,可以說是讓人一點也不感覺意外。似乎對光線的追尋,一直是攝影創作者的人生重要功課之一。

然而當國彥把展出的作品圖檔樣張傳來,並且告訴我這場攝影展出的空間是在高雄市的一家MARSALIS BAR,也就是所謂的夜店酒館的時候,不禁讓筆者好奇了起來。對長時間投入攝影創作的藝術家而言,作品發表與展出空間場域的選擇當然又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或許照片成為夜店擺飾或是介入夜店空間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以影像為內容主軸的攝影主題展出選擇在酒館發表,卻是耐人尋味與值得思考的一項嘗試。國彥這批攝影展出內容與酒館的時空交錯,會形成什麼樣的有趣對話?
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激盪

照片,或是攝影作品本身總是具有一種相當多元且開放的身份或是價值,它可以是美術與藝術,可以是生活與記憶,也可以是證據與紀錄,端看影像在那裡使用或甚至照片擺放在那裡。一張照片,擺放在廟堂式的藝廊或美術館,就可以成為供人膜拜的藝術品;擺放在居家私人空間,或許可以是回憶或是個人品味,那麼,這批擺放在都會夜店的攝影展出作品,又透露出什麼樣不同的訊息?這批影像介入的時間與空間,是都會夜晚的商業營業空間。眾所皆知的是,夜店是讓人放鬆,享樂與交際的場所。而除了透過舒適的擺設與酒精的催化,更少不了的是,型塑這樣的場所最重要氛圍的來源:光線。所謂燈光好氣氛佳, 杯觥交錯,還有什麼看起來不美好?
而黃國彥的展出作品內容主軸,正是光線。確切地說,他透過相機,把光線的元素抽離成一些幾何與有機構成。而光線本身具有的RGB基礎色彩,在國彥的作品中化為最基本的點線面元素,就如同光線一直是構成攝影以及夜店氛圍的最重要元素一般。在這系列作品中的〈光.序曲-8〉,光斑構成了藍綠紅等十數個不同顏色的圓圈,形成看似對稱外藍內紅的幾何圖形,卻又有同中求異的光影效果;在〈光.序曲-3〉當中,如雲般由左而右漂浮的光線,造型卻好似是一顆飛在空中的愛心,不知是否暗示著或是指引著穿梭夜店的人們內心那種追求愛與被愛的渴望?


藝術之外,生活之內

除了光線在展出場地以及作品內容之間的交互指涉隱喻,我們也可以把晚上7點才開門營業的MARSALIS BAR酒館看作一間最晚開張的攝影藝廊。攝影影像可以賦予展示空間不同意義,展示空間當然也可付予攝影影像背景脈絡。在酒館看照片,總是比在美術館或是藝廊空間輕鬆有趣。更何況,大多數人不會是為了藝術賞析這種目的來到夜店,卻可以在這樣的空間偶遇藝術創作著的作品主題。

在這邊,可以用來下酒的不是只有小菜或是音樂,還有攝影與影像。在這樣的空間當中,不是由人們主動的去找尋藝術作品膜拜,也不用拿出嚴肅和安靜的態度來面對作品。相較之下,美術館內的當代藝術似乎總是停不了透過作品與論述對展覽場域的思考與對話,而傳統美術卻是常常存在與空間的對話之外而將對宇宙的思索放在畫面的四個框線裡面。黃國彥《光.序曲》攝影展,卻碰巧是這兩者的例外。

這些作品成為藝術與生活模糊分際間的綜合,透過光線的雙重隱喻,指涉的是攝影的元素也同時是都會夜晚生活的空間氛圍,以及在攝影作品所陳列的時間空間中的相互襯托。讓人不禁思索,真正成功的藝術品,是否一定要存在有高調的論述與專屬的,如聖物般供奉作品展出的空間場域?

當然,就如同黃國彥可以透過《光.序曲》系列攝影作品焠煉出光線如此純粹的美麗造型,生活與生命中也有許多純粹等待我們的體會與感動,在藝術之外,生活之內,美,或許就在那裡等你。

展覽預告:諾曼共和國 / 第一章:模擬的生活-陳柏豪個展



諾曼共和國 / 第一章:模擬的生活
陳柏豪個展
Republic of Norman / Chapter One :Imitation of Life
Skyler Chen Solo Exhibition


十多年來,藝術家陳柏豪旅居紐約或在世界各地旅行,這樣的經歷加上他自幼的自閉情境,讓他的作品總是會讓觀者不斷地反思到關於”人的存在”問題,在世界各地辦過許多展,其作品也被歐美各地的鑑賞者收藏的陳柏豪感性地說:「這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夢想的實現_終於在自己的家鄉有機會辦一個展了。」


5/13-6/3
展覽地點:
畫廊 the GALLERY


5/13-6/29
展覽地點: La Strada步道咖啡館



5/16(六)PM:07:00 開幕酒會暨現場展演
地點:畫廊 the GALLERY
(陳柏豪與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廖穗伶、沈慶瑜的合作展演)

想收藏三色井的畫嗎?

喜歡它,怎麼帶回家?
這次展覽特別的是,作品價格是你(買家)所訂的,換句話說,對你而言,你認為你喜歡的這幅畫價值多少?
展場中或是相簿中有所有作品目前最新的出售狀況,有一些人已經提出對自己喜歡的作品心中理想的價格,大家討論後,也同意以您心中的那個價格帶回自己喜歡的作品,有些人仍在思考到底要用多少錢買下它呢?所以趁這展覽結束前(5/10)請把握機會,將您喜歡的作品還有價格email給我們或是在展場中留言本中留言,我們會儘快與您聯繫的!


買了之後,要怎麼辦?
這次三色井林亦軒個展中,展出約70幾件作品,還有藝術家自藏的筆記本29本,展場中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是以不裱框的方式呈現,主要是因為每個人想把畫擺放在哪裡各有不同,因此用什麼方式裱一幅自己喜歡的畫?或是用什麼方式保存自己喜歡的作品?甚至是要送給別人成為一個特別的禮物嗎?...等等,都是可以讓我們親自參與的過程,如果大家去過步道咖啡館或是MARSALIS酒館、半九十茶屋,仔細觀察在這幾個空間裡所擺置的作品,將會發現林亦軒的作品也在其中喔!好玩的是,放的位置不一樣,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當然也跟每一件作品的差異有關,如果我們親自參與這樣的過程,相信每天一定都會想多看看它幾眼,甚至會忍不住想要將這個珍貴的經驗分享給您週遭的朋友。

4/2(四)-5/10(日)三色井-林亦軒個展Lin yi-Hsuan solo exhibition







4/2(四)-5/10(日)三色井-林亦軒個展Lin yi-Hsuan solo exhibition

工作室開放期間,展場內每天都默默地在改變著,3/31開始,藝術家林亦軒著手整理這兩個星期在畫廊的創作,以及構思如何將這些作品呈現出來,在這次個展中所呈現的:創作的過程和正式的展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前者專注在藝術家個人的創作過程,在展場內留下的繪畫痕跡並非刻意佈置的,甚至無時無刻隨著環境及人的想法不斷地改變著;後者需要更縝密及理性的安排及準備好就緒要讓大家來看,每個細節的佈置都需要創作者在空間呈現和作品理念之間作適當的考量,即便是看起來非常隨性的展示。
如果說開放工作室讓我們看到了林亦軒的創作過程與他的生活,或從彼此的談話中親近他個人的生命歷程,那接下來的展覽,可能是藝術家提供給我們開始與他的每一件作品相處及對話的機會,或許,從每一件作品中可以閱讀到的是另一種對人事物的認識。

謝謝大家投票!!!!玉山宣傳大使林亦軒:玉山的美是世界的

謝謝大家投票!!!

林亦軒正式成為玉山宣傳大使!!

玉山的美是世界的 宣傳短片

http://ysnpvote.ysnp.gov.tw/vote.asp?act_id=5

這次在畫廊展覽的藝術家林亦軒參加為玉山宣傳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票選活動之「玉山宣傳大使」徵選,他成為14位入選者的其中一位,4月1日(三)18時起至4月9日(四)12時止,在玉山網站「玉山宣傳大使」專欄開放進行票選活動,每個e-mail僅能選出一位心目中最佳人選。 票數最高前7名,將成為「玉山宣傳大使」,希望大家能在這期間上網看看林亦軒的宣傳企劃,如何用畫圖說:玉山的美是世界的,也希望大家多多用投票表示支持,為玉山加油,也為台灣藝術家加油!

林亦軒:"請幫我投票拉 - 我就可以騎腳踏車環台畫畫登玉山了"

三色井 與一朵雲

三色井的作品, 我相信確實是打動著某一些人的. 然而, 我也相信這當中有許多人是說不出來他們是被什麼打動了的. 在這同時, 我也看到有更多的人完全無法接近他的作品, 或者, 在他的作品前手足無措, 不知道要怎麼去解讀畫面上的那些顏色, 形象, 或符號.
我想, 那是因為, 很少有人是像他一樣, 天生的一個反叛者.

你無法去捕捉一朵雲.

那麼一朵雲關反叛啥事? 一朵雲是一件可視但無可度量的事物, 而人類天生本能會去度量我們所看見的事物, 不是嗎? 當然我們說一朵雲是反叛的是沒有意義而不理性的, 因為雲的存在與否並不決定於人類存在的有無. 對於大自然中的一切, 所有的形容詞基本上都只能透露出人類對存在奧秘的想像的有限, 以及我們的孤絕. 也就是說, 也許只有在學會不語(或不與人類之語)的那時, 我們才能回歸到自然的一份子的角色. 而其實那是一個無須任何人允許才能被辨別的角色. 一朵雲也是這樣的一個存在__一個無須被任何人允許存在與被辨認才能存在與辨認的存在. 所以很弔詭地, 一朵雲對人而言是可能被聯想冠上”反叛的”的形容詞的__在當人們徒勞地試圖要去捕捉或度量它之時.

正像雲不可能自覺反叛一般, 三色井也不自覺反叛, 這正是我認為他是一個天生的反叛者的證據. 只有一個冒牌的反叛者才會總是高喊自己是反叛者. 而對我而言, 沒有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一位真正的反叛者的. “沒有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一位真正的反叛者的”__這樣的論點聽起來也許是氾濫的, 那是因為__“沒有一位藝術家不是一位反叛者的”與“沒有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一位真正的反叛者的”__這兩句話聽起來很像. 那麼什麼是__”真正的”?

真正的反叛者的反叛, 絕非來自於自願. 正因為他們真正期許的是完全地接受這個世界, 所以才會總是遭致辛苦. 那辛苦來自於, 當這個世界不能以其本然去接受他們而他們又不願讓自己成為一個抱怨詛咒這個世界的人的那種堅持, 而反叛就是來自於與這些辛苦共存, 並且去思索它. 一個真正的反叛者不使用策略去跟這個世界打交道, 他向世界發問, 提出質疑, 有時甚至割下自己的耳朵或丟棄一般人能辨識的文明與語言, 用身體與靈魂__這些他作為一個人類所僅有的__去衝撞那些問題. 他被視為反叛者並非他自覺或以一個反叛者的姿態存在著, 而是恰好只是因為他們不願像我們多數人那般地__去否定與對抗這個世界, 如此, 造就了他們作為一個社會體制的反叛者的形象.

也許你們會有人認為我拿三色井跟藝術史中的那些大反叛者__如梵谷, 孟克, 培根, 布朗庫西__等等大師相較是不公平且沒必要的. 但我卻覺得, 有何不可. 如果他這一生要以藝術為工作, 則我看不見他有要迴避這些大師的必要. 事實上, 我認為他應該儘早讓自己擔起這個工作, 並認清自己(在藝術史中)的位置與存在__在此, 我迫切的呼籲似乎透露出我的擔憂, 請容我稍做說明___從20世紀末至今, 由於媒體與市場的需求, 以及科技網路工具的發展, 年輕藝術家很容易被看見, 其勃發的程度如果拿文藝復興之於中世紀來比較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表面看來, 我們可以說這為藝術帶來的民主的時代. 然而, 就像民主有時會帶來民粹這樣的副作用產品; 嚴肅的藝術有時與娛人的藝術有時也難以辨別, 而所謂的當代藝術的旗幟恰好就插在這條模糊的中線上. 在這層面上, 三色井必然會看見身旁許多無法抵擋這個潮流的同儕, 一一以一種極有效率的方式進入所謂的市場或專業領域. 這也意味著他可能難免必須耗掉一些時間去探索與喟嘆一些人事物與景象, 因為他的作品在我來看是完全異於其他同儕甚至異於台灣所有已被承認或能辨識的語彙系統的.

三色井必須在更大的時空之中尋找他的欣賞者, 友人, 與導師, 當然在這同時我想他對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也不能再曖昧不清. 他不必要要成為一個所謂的世故的大人, 但他的眼神必須更堅毅, 因為唯一真正能肯定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也唯有在他真正肯定了自己在藝術工作方面的貢獻的時候, 我們這些三色井的早期支持者, 才會了解到,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的作品其實早就一直帶著我們在走一條人跡罕至但絕對至少值得走上一回的__新世代台灣__甚或新世紀人類的藝術之路.

三色井是個Peter Pan. 看他的畫的樂趣有很大的部分來自於一種猜測__他的Peter Pan complex(彼得潘情結)是來自於他的自然成長的環境, 來自於他個人的慾望的壓抑與合理化, 或是來自於一種更深層的精神領域的天性上的堅持? 他總是很認真地畫著那些多數人__甚至他自己__不會認為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光是這一點, 我認為就很接近我所謂的嚴肅的藝術. 那是一種不為任何人而去扮演自己的態度(__或說天性__兩者一樣都很難得). 像孩童般的塗鴉__是多數人對他的畫的第一印象(當然有些人也可以看到法國畫家__Jean Basquiat的影子在其中閃爍), 但我相信一定不只是我一個人曾經在他的畫中被他的乾淨篤定的線條說服. 那些線條告訴我們, 這是一個清楚自己要說些什麼的人所說的話, 那些語句無不不是心靈沉澱的產物, 帶著我們在那微光朦朧的地方珍惜地, 得以平靜地去傾聽它們. 那是一個年輕的聲音, 但有時你會覺得那來自於一個古老的靈魂.
在他的作品中, 幾乎沒有一幅不是嚴謹的. 在台灣我想很少人能理解到當我們去感受到他畫中的張力時所遭遇到的力道有多大. 由於從來沒想過觀眾或聽眾這種東西, 他本質上是個創造詩句, 警句(aphorism), 或抒情隨筆(essay)的工人, 而不是建築師, 更別提賣房子這檔事. 他是一個會被建築師與售屋公司老闆叨叨唸的工人,因為他會把精神時間用在希望讓一個孩子在睡覺前驚喜地發現天花板有一幅他用心留下來的瓷磚畫,而毫無如何讓別人對這房子產生尊敬與渴望的念頭。但如果際遇與條件俱足,也許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在三色井的作品中,無論在構圖、形、與色的方面,都呈現出某種取悅視覺的意念。當你第一眼注意到那些看似雜亂繁複的物件或筆觸之後,在其週遭你一定能找到另一條(群)線或另一色彩(塊)在與之相映或對話,在那觀看到這兩種之間的同時,我們的感受隨著他的語句起伏更迭,然後漸漸地,在那一幅幅大或小的畫布或紙面上,我們看見一件件完整的藝術創作__那是他為我們留下來的線索,也是這位藝術家秉性善良的一個證據。

在這裡,我並不認為兼性善良對一個藝術家的素養有什麼加分的必然性,或者說我們應該要循著溫情主義的作法去讚賞(或同情)這樣的一個藝術創作者。我要表達的是,那是一幅一幅可以讓觀者有機會去觸摸到藝術家生命的溫度的作品。那善良,並非來自於一種世故良知的選擇,而是這位年輕人在赤裸的狀態時所與生俱來的。這也許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孩子們總是很能自然地在他的作品前品頭論足,跑來跑去,而多數的成年人卻大異其趣的現象。

說句實話,在我看來三色井的作品其實幫不了任何人(當然這也不是他創作的動機) 。極端地來說,他的作品並不具備我們一般在所謂大師作品中所能尋得的震撼或啟發的品質。在他的畫作前,他不代表你,也不代表人類,他只是他自己,但卻是一個難得的、全然的自己(__這樣的人__就像Louis Bourgoise說的__人無法選擇成為一個藝術家,而只能生而是為一個藝術家。)那也意味著我們無法將自己的種種投射在他的作品之中。
在達文西, 提香, 杜勒或卡拉瓦喬…等等等等的大師作品之中,那些人事景物總是隱喻著一段歷史,一種情境,一個符號,或一種看法,讓觀看者在其中各得其所哉。

三色井的作品卻不是如此。他的作品比較像我們在林中偶遇的一匹鹿或一隻蚱蜢,它們自成一個自己的意義。你可以用你的侵入去嚇走它們,或者就靜靜地凝視著他們。也許,只是也許,你可以與那幅畫一起靜靜地歇著。就像人類回歸到萬千動物的一環,於是有時能與一匹鹿或一隻蚱蜢和諧共存在一片草地上休息 ; 又或者在我們遭遇一片美好的雲時,既不氣急敗壞地想要找相機去捕捉它們,也不故作冷漠地說 : ’不過就是另一片雲罷了’ 。取而代之,我們稍作停留站著、或坐著、躺著,就那樣凝視著欣賞它,或許一分鐘,或許十分鐘。或許我們的人生中會遭遇到一次,或十次會讓我們這樣駐足下來的事物,也可能,一次都沒有。

在這篇文章中, 我沒有任何要改變任何人對三色井的作品的看法的企圖. 倒不如說我是在做一個紀錄__因為這片雲曾經與我遭遇, 如此的接近, 我們沒有試圖要去捕捉他, 但卻無法不去思索它對我們的啟發___ 有時候,人生真的應該把螺絲全部鬆開,因為不是總是有一部機器需要等著去啟動___或試著把相機與網子放下,因為沒有一朵雲需要去補捉___一切自有其美好。


Cain Chang
2009/3/26

OPEN STUDIO 工作室開放/林亦軒個展 日記


3/31(一)
明天晚上開始佈展
3/29(日)
Q:宜蘭這麼淳樸,你怎麼會這樣畫?
A:自己的路自己選,國中我爸媽就叫我自己坐火車到台南找阿嬤,可能是這樣獨立性格的養成所致吧!











3/28(六)


下午的陽光透進來很棒


越晚的時候天氣有點涼


天亮的時候已經是星期天了


3/27(五)


玉山加油,台灣加油




3/26(四)
超早就出現在畫廊
待了一整天
今天多了好多精采的作品




3/25(三)
到高美館在陳敬元的作品前討論了起來,一旁的工作人員說:請問你是作者嗎?看你們如此認真討論著,那能不能告訴我這在表達什麼? 另一個工作人員說:它這裡有寫啊! -無論如何我都願意與你飛翔


3/24(二)
小朋友在這裡跟林亦軒一起捏黏土,媽媽說這樣不錯耶!以後大人可以去樓上,小孩留在這兒,不會看電視,還可以在這裡捏黏土畫畫呢!!




3/23(一)
"現在先不要去想那個,以免掉入陷阱"

3/22(日)
"不對!!白色泡泡不能讓它往那邊流,也不能往那裡流,要讓它往這邊流。"


3/21(六)

A:擺在那裡的作品好可憐喔!很像商品。你不覺得他們寫那些文字是拿來嚇別人的嗎?
B:你被嚇到摟?
A:(點頭)畫廊都像這樣嗎?
B:恩大概吧!不過你放心,你已經看過最可怕的了,不會再有比這個更可怕的了。"
A:....
B:如果覺得那樣子不好,那就做你認為好的事出來吧!
....
A:我要一球巧克力碎片冰淇淋



去十全電影院看澳大利亞
A:"恩!根本是動畫片,不過沒想像中糟!算是熱愛大自然的片!"
B:"好顯有趕牛的那段讓我醒來,前面還睡著了,但是裡面風景真的很漂亮"
C:"我以為到趕牛那裡之後就結束了"


3/20(五)
昨天晚睡
今天早起
沒睡飽
晚上維萱從美國打電話來畫廊,她覺得我們應該都還在畫廊。
"我把餅乾改成金魚了"





3/19(四)
Q:為什麼你畫畫的字跟寫的字不一樣?
A:因為那是在畫畫啊


3/18(三)
"一上課發覺好像沒有什麼能夠刺激我,所以就休學去做自己想做的"
"好像某一種形式的畫作紅了,底下就會有這類作品跟著出現"
"當兵的時候,說要選擇地方,我馬上就選墾丁,因為離家夠遠,又可以看海曬太陽"



3/17(二)
請當成月曆般隨意翻閱





3/16(一)休館日
"我來蓮池潭這邊觀光"
晚上七點多到畫廊
"挖!時間怎麼這麼快!!已經十一點多了!!"
"我喜歡John berger,最早寫觀看的方式、影像的閱讀,之後還有一本另類的出口,最近又有一本新的,忘記書名了....(我們在此相遇),還有一個我也很喜歡的,寫意外的傑作的那個,他很厲害,我還特地帶下來"
























3/13(五)




"高雄根本已經是夏天了"




"這裡天氣好好,沒有下雨,散步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月亮"

"看過我的藍苺夜嗎?裘徳洛那個酒吧的窗戶很好看,我想要把這片玻璃弄成那樣,有咖啡廳的感覺。...結果...根本不像...."




3/14(六)




"可能還不太熟悉這邊,覺得今天需要待在這裡到天亮"
"如果那邊畫不下去,就做一些石膏小玩藝兒-我的石獅子"



"天亮了,可以去吃早餐"






3/15(日)



"畫很快啊!只是很多時間都在等顏料乾,怎麼這麼慢乾啊!!"



"找到關鍵字,就知道怎麼畫了"




有客人說:"第一眼看到他的畫,還以為是小朋友的畫,但是這小孩子想裝大人"



























三色井-林亦軒個展 Lin yi-hsuan solo exhibition




三色井 指的就是: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一個古希臘故事中的女子,在與愛人離別之前,依著影子的外型,把愛人的輪廓畫在牆上,這是私人用途而寫生以為紀念的畫作,也是千年前繪畫的過程與價值。而今天,我的繪畫我只想化純真特性與自然個性作為我的顏料,把我的眼睛我的裡面當作畫筆。我不是來裝飾房子,也不是長肌肉的農夫。這期間我將在這個空間,將我上述的畫筆以及顏料展開戰鬥,雖然這可能簡單的像許多的桌布,或困難的像一場戰爭。



--------------------- 林亦軒




展覽時間: 3/14-3/29 開放工作室 4/2-5/10展覽
三月十四日畫廊邀請林亦軒為駐店藝術家,現場畫圖至三月二十九日,將於畫廊開放工作室讓大家參觀,四月二日開始靜態展出他2006-2008年累積的書寫,以及現在著手的新作品(繪畫,複合媒材),筆記本約25本(土耳其,墾丁)等文件,展期一直到五月十號止。





藝術家林亦軒:



林亦軒,1985年出生,宜蘭人,目前剛退伍,預計今年八月將前往洪都拉斯擔任國際志工,國小就讀公正國小體操隊,之後國中、高中、大學一直到短暫的研究所求學生涯都是念藝術相關的科系,通過了種種術科考試,幸運地進入了每個求學的階段,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畫作並沒有因此成為術科考試制度之下的模範,主要原因在於他很早便知道什麼是他不想要的,一旦確立了這件事,他開始花更多的心力與篤定的精神開始尋找他要的是什麼。



林亦軒說:"我求學過程中,一直都是就讀特殊班級屬於少數的那一群。小學時期就讀體操隊體育班,那幾年能夠用精力充沛來說明,從早上到晚上,從新學期到寒暑假,總是不斷訓練,我的小學時期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運動員的耐力,這是我在面對創作挫折時最重要的武器。中學以後的求學生涯,意外地我總是就讀縣內第一屆美術班,在眾人眼中又是極少數的那一些人。在那些日子中,我很享受學習各種新技巧,新的媒材,各式各樣新鮮的創作方式,但是我也開始不安,我發現某些問題,我找不到我在圖畫當中的自己,我們這些在別人眼中少數的人,竟然在用各種精闢的繪畫技巧相互廝殺,我學會使用精準的造型能力來騙取別人的眼睛;使用美麗的顏色來騙取別人的情緒,像展現魔法,告訴眾人我們能呼風喚雨,我們能用幻術嚇唬別人,但是我們卻無法認識自己。無法認識自己不是當初我一頭栽進這個世界所希望的,而我也必須透過各種競爭和測驗來證明我有個天賦,而這個天賦就是誠實面對自己,這是可悲的也是慶幸的。我當然慶幸自己發現了一個秘密,我想拉別人一把卻開始格格不入,我感到沮喪可悲的是我得面對大學考試,以證明我六年來並沒有白過。當我確信當初那個秘密,也就是應該誠實認識自己的時候,已經十八歲了。"



在這個資訊快速影響藝術創作的時代,不同的年輕藝術家各自選擇他們創作的方式,在台灣,不伐看見許多人使用各種新穎的媒材來創作,例如錄像或是立體裝置等等之類的,為什麼林亦軒選擇的是繪畫呢?



林亦軒說:"努力回憶,但卻無法想解出畫圖在什麼關鍵下進入我的生命當中。如果有人提出:那你的圖怎麼可以貼在佈告欄上面。是阿,但我一直深信那是基於每個人都有榮譽心,老師會認真地把大家的圖輪流貼在佈告欄上,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就像新學期輪流交換座位一樣的道理。至於代表班上出征各種校內競賽,是阿,每學期我都會參加各種名目的競賽,但皆抱蛋回來,這種情況在我的小學時代每年上演,好像革命一樣,但從未成功。但你說會不會氣餒或垂頭喪氣,沒有,因為我從不曉得革命的目的在哪裡,當然也不曾感到洩氣了。我推算可能有個關鍵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我相信,只要把自己埋在一個每個人能輕易理解的東西中,就能取代表達能力不足的困擾,那無非就是畫圖了。我只要輕鬆地塗上幾筆,看圖的人們總會巧妙的為我做各種解說,能不能達成我自己原本的想法倒不重要,重點是擺脫了大家對你各種雞毛蒜皮的發問。我自己也能在這個地方,放心的琢磨時間,製造各種世界。"



對未曾受過任何美術教育訓練的小孩子來說,畫圖可能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描述方式,不管線條美不美,顏色配的好不好,構圖成不成比例,只要那是可以代表一座山的一條線,可以表示紅色的衣服或藍色的鞋子就可以了,因此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描述想說的事情,但是對一個從小經過美術教育訓練長大的大人而言,不管是畫的圖像小孩子還是像個小孩子在畫畫,都不是一件簡單且當純的事情,因為很容易就會成為技巧很熟練的畫家,如果說技巧純熟可以為藝術家帶來新的創作動力那當然是藝術家想追求的,但對林亦軒來說似乎不是。





林亦軒說:"然隨著時間逐增,我發現這個途徑也會有冒險的時候,你無法老實形容出你呼吸困難,心悸與不安。在繪畫的世界裡,被氣流帶來的厚厚雲層或是忽然來到的雨季與狂風暴雨也會不時出現,有一段時間更會發覺這個美好富麗的世界也不安全。關於這種冒險,我有如駕在海上的水手,觀察波浪變化,推算天氣與溫度,也已經變成經驗老到尋求刺激的水手了。"



如何用看似最簡便的方式-畫圖,帶來更多超越畫作中的意義呢?林亦軒在材料上沒有限定,看起來他好像是在嘗試各種不同的媒材,不停地在試驗各種效果,但繪畫終究只是他的工具,與其說是觀看他變魔術般的畫作,不如說是透過作品(他的工具),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生活在台灣,對生活週遭有不一樣的看法的藝術家,然後打開了我們的對身邊事物的想像。



林亦軒說:"我的創作,以及童年想要尋求遮蔽的理由,就是透過繪畫讓我能輕易表達自己,而不需要再用絢爛的顏色,或是漂亮的形象,深澀的符號來面對自己。我用我的眼睛跟我反芻的各種思考,來正視我的工具也就是我的繪畫,或許我還會添加幾段文字在我的圖畫當中,畢竟我得承認,我不善於確切表達出我的想法,附於文字不就是一個簡單的方法。致始這就逐漸演變成我繪畫的方式:我的圖像很簡單,簡單的就像小學生也能畫出的圖案,同時我會附加文字,因為我一直就是表達不清楚,附於文字也能夠增加更多想像。我的繪畫材料不固定在哪一類別,也不固定畫在哪一種材料上,畫布,紙張,木材,或鐵皮牆壁。我會在意材料是否夠大,大到容的下我要表達的;是否夠小,小到我只想簡單表示的,如果不對那也不誠實了。我善於的工具就是繪畫,而我要面對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同時我也相信,只要拿到善於的工具,每個人也不需要急於透過競爭來證明自己,或是透過享受美好的物質來安慰自己,因為每個面對極大的難題,也就是那或大或小的誠實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了。"



展出內容:
這次林亦軒個展所展出的筆記本是他二十歲開始累積起的書寫,他在創作自述中提及:筆記本的創作方式是能夠隨身攜帶的,所以製作也很迅速直接,一方面他把這些筆記的繪畫,當做自己邁入二十歲的生活記錄。二十歲開始面對許多社會現實,身分演變,朋友,感情等等的情緒,他仍然用很不經意的塗寫紀錄著,並且持續著。



在展出期間他將持續創作的圖畫,或其它複合媒材的創作,在展場中隨著時間累積而增加並呈現,他說:"現場畫圖這不是一場表演,只是將創作者創作的過程開放透明出來而已。 "





相關資訊:

展場模擬圖/林亦軒提供








號外雜誌寫三色井 (2008年6月號)


記不得兒時是否描繪過長大的自己,但現在仍畫著童話般的塗鴉,只要有簡單的鉛筆,就可以把時間打發,喜歡手作拼貼,好像更貼近直覺地紀錄下囈語和暗號。有錢也買不到的溫柔,是用旅途中的一個中亞幼童送給自己的瓶蓋作成紀念項鍊。
僅有二十二歲,同齡男孩擅長的遊戲都跟不上,不懂遊戲機,不會打籃球,不懂戀愛。但他的畫有一種一擊即中的敏銳,在台灣畫界一出現就令人無法忽略,得獎連連。靈感是否跟他自出生就習佛打坐有關,無從得知,但他渾身溫暖的乾淨氣質,是如今難得的少數,這個世代的孩子,不知道該對抗什麼,冷漠又抽離,追求自私,熱愛生活和土地的三色井矛盾的身處其中,雖不知道自己的方法,也沒有既定的方向,還在思考,孕育他的土地是如何豐養眾人,竟可以讓人感受到被愛,感受到夢想。
到遠方去,總是特別感到家鄉的溫暖,看來平凡無奇的一切,漸漸顯出差異。繪畫是他的力量,感到獨一無二。申請到台灣青年藝術家留學基金,之後他打算到德國去學畫,去尋找答案。
服兵役中,素食主義者,他正走在夢的途中,那夢想不只是畫,而是傳遞愛的能量。


Light overture 黃國彥攝影展





晚上沿著畫廊旁邊樓梯走上去是一間MARSALIS BAR,今天開始展出有黃國彥的攝影作品12件,這系列攝影作品展示在酒館各處的壁燈下,以光為主要表現的題材,作品很適合這裡的氣氛,晚上想喝點酒聽爵士樂的朋友,可以來參觀。












酒館營業時間為晚上7:00-凌晨02:00


TEL:886-7-2814078


「光.序曲」-一場「看」出來的攝影展

文/黃國彥

從1826年第一張攝影作品問世迄今不過短短180餘年,「攝影」可說是相當「年輕」的創作媒材,而今科技的一日千里,讓攝影從傳統進入數位,人們對影像的渴求幾乎已達到「奢侈」的地步,這樣的「奢侈」也引領某一些族群的影像創作者開創了視覺藝術的「另一個可能」,而我卻期待在這樣的洪流中,以攝影的根源-「光」,寫意另一種風景。在每一次按下快門,將時間定格與切割的同時,我留下的直覺和片段的畫面其實也佔了大多數記憶體的空間,因此「看作品」是我重新審視、細細品味自己內心的方式,這是我在攝影創作上無法切割的一部分。2007年初,在某個滂沱大雨中塞車的夜晚,我將鏡頭刻意失焦,讓車窗上的水滴和街道的燈火融合…2008年某夜,我重新閱讀這些「光」,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為背景音樂下,那種氛圍竟同時撞擊了我內心的冷調和熱情!而我也就這樣給了作品最適切的詮釋。
「藝術」常在媒材、形式、能量與哲學等諸多元素的對應中碰撞出來,「光.序曲」就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碰撞下的產物。我們為什要看?為什麼要聽?這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不是單純得只剩下一種「安全感」的目的-因為能看到、能聽到,所以可以覺得很放心、很安全,然而這種平淡的感知無法回饋更深一層的精神面所要的欲望,「藝術」則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攝影以「光」作畫、用「時間」雕刻,其歷史和獨立性證明它不只是數位影像軟體的圖庫,在快門釋放的同時決定了它的存在,並且在攝影家的投入下完善它的內在價值。而音樂在心中產生的畫面則是虛幻的、反應出來的,在「1812序曲」中我無法精準地表達它觸動了我哪些記憶和感覺,卻在被音樂包圍之中「看」出了「光.序曲」,兩種不同感官的藝術型態帶來了相對應的刺激,繽紛的色彩也在視覺和聽覺激盪出的交集中融合和呈現。
本次發表的作品在製作上採用美國Museo Portfolio Rag無酸相紙輸出,提高了攝影作品的保存性和收藏價值,而作品的調性在MARSALIS BAR的空間裡結合了爵士音樂的元素,聲光效果讓作品能更完美地呈現,與生活也更為結合,很高興完成了這一場「看」出來的攝影展。
與大家分享!

黃國彥,1980年出生於苗栗,2001年師事攝影家郭鏡先生,學習初期即跳脫教材和器具的束縛,從各類藝術專輯和詩集中激發創作動力,分於06年、08年發表「形色之門」、「無心而得」作品,建立「揮灑形色」的攝影風格。

Artist Kuo-Yen Huang was born in 1980,and learnt photography as an apprentice to Ching Kuo.In guidance from Ching Kuo,Kuo-Yen Huang got rid tenet and equipment’s shackles which might tie down the brilliant originality.Kuo-Yen Huang absorbed inspiration from many kinds of artworks,exhibitions and poems.With the two works,”Various Kinds of Doors”and ”Heart-Strings” had be exhibited in 2006 and 2008,Kuo-Yen Huang founded colorful style on his characteristic.

前語彙-黃裕雯個展茶敘


今天下午3點,裕雯和現場來賓談談她的作品,而在場來賓也提出對裕雯創作過程以及作品的一些看法及疑問,甚至在茶敘過後,一些朋友仍留下來聊天談話。
多看了一些作品,多認識了一位藝術家,多聽到別人不同的想法,一同參予了大家的對話,雖然遇到藝術的議題或是碰到生疏面孔,大家難免感覺些許拘謹,但創作者積極想傳達給大家的態度,以及大家想認識眼前這些藝術作品的慾望,還有畫廊想提供給大家言說討論的平台,相信,在這個下午發生的一點一滴,都成為在場每個人不管是視覺上的、心靈上的、感受上的、思想上的特別經驗。
感謝今天大家的參予,
期待也歡迎更多的人有機會參予我們。